SDGs 職人專訪 - 葉欣誠:跨領域不是趨勢,是一定要做的事!
2022/06/03
Impactio x 華藝數位 共同採訪葉欣誠教授
在【職人登場01】葉欣誠:永續發展是人類的永續,不是地球的!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葉欣誠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他對於永續發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觀察與發展脈絡。葉欣誠老師投入環境與永續發展相關研究領域近30年,這一次他將和我們分享他的學術職涯的轉變。

【職人登場01】葉欣誠:永續發展是人類的永續,不是地球的!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葉欣誠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他對於永續發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觀察與發展脈絡。葉欣誠老師投入環境與永續發展相關研究領域近30年,這一次他將和我們分享他的學術職涯的轉變。

學術職涯的轉變:從土木到教育

葉欣誠老師自稱是土木出身的標準「理工人」,1992年在美國主要在水資源及環境系統分析領域,是什麼樣的契機從標準理工人,進入教育體系中?他笑著說,自己完全是標準不斷在切換領域的人,不是自己願意,而是命運的安排。

從土木,到碩士念環工,美國接觸環境管理,2001年開始進入師範體系教書,對傳統理工訓練出身的他而言,是一個新的世界,必須要學習教育領域的思維模式。可以想見理工領域以數據時作為導向的思維,與教育領域偏向人文社會的思維差距有多大,對於不同的研究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之間,難道都沒有產生衝突嗎?葉老師表示,思維模式的衝突倒是影響不大。但比較大的變化是工程研究領域,所有的研究都要有明確的定義、數字,似乎這樣才算是一個研究,尤其是傳統環工領域,一定要做實驗,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則不同!

其實他並不是在進入教育體系後才遇到思維模式的轉變,他以自己的研究經歷為例:碩士論文在研究臭氧消毒,就得每天養大腸桿菌做實驗;後來在美國做環境管理,著重從規劃面出發,在最初期就可以有一個良好的規劃機制,在早期就能預防問題發生,這個的思維的環境管理模式就與碩士時期的「實驗」完全不一樣了,這個思維模式就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到進入環境教育領域,更需要從質性的角度去理解,很多東西不像做實驗有標準答案,相信很多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生、研究者們一定都能了解這個狀況。

Impactio x 華藝數位 共同採訪葉欣誠教授

量化+質化=創造不同視角

對葉欣誠老師來說,雖然從標準的理工、量化的訓練,走入質化的領域,他認為質性跟量化是可以,也是必須要互相結合的。他也建議研究生與新進研究者們,在尋找研究方向時,可以從社會現象或觀察的問題開始,用自己熟悉的領域的思維模式先去想一想,架構出一個可能的研究問題後,再用另一個領域的語言,設法加以詮釋。

葉欣誠老師也分享他自身的例子,因為在美國環境管理的訓練,在他剛進環境教育領域時,他利用管理學的角度與方法學,在環境教育領域上作一些評估指標、評鑑指標,而這也促成了2002–2003年第一代的綠色大學指標,甚至逐步發展為耳熟能詳的綠色大學!當然,葉欣誠老師不只是將自己過去的專業背景應用在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的領域中,在他投入環境教育領域後,觀察到有所謂的行動導向倡議,他也反過來將這樣的倡議模式運用在其他的研究與推廣之中!葉老師非常肯定的告訴我們,依據他自己與學生們的經驗,這樣看事情與做研究的視角會非常不一樣!

跨領域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舉例來說,永續發展其實也能以工程為出發點,一個工程領域的研究者,可以思考如何在工程中加入綠色、永續發展的議題。有土木背景的葉欣誠老師也分享他的觀察:其實現在可以發現,傳統土木系做營建,接著探討到營建廢棄物,接著就能延伸到對環境的可能危害或節能減碳的需求,那這其實就跟氣候變遷與循環經濟有關,就跟趨近於永續發展這個大趨勢。

葉老師特別強調,跨領域已經不能說是一個趨勢,而是一件一定要做的事情。從小大家被分類為自然組跟社會組,但他鼓勵大家應該要主動去回應世界的需求,而不是歸類自己!念工程的可以回應社會需要,念文史的也能和科技有關,讓自己的頻寬越寬,就越能囊括與接收不同的資訊。

瞭解脈絡─教育、研究者的基本功

對於有興趣投入永續發展領域的碩博士生或研究者們,葉欣誠老師則建議大家先了解國際上在談的倡議是什麼?接著想想看與自己的關係,或是對哪些有興趣?不一定要是學術面向的產出,例如現在有許多人透過桌遊、影片、部落格,同樣也可以在自己關注的議題發揮影響力!

葉老師笑說:SDGs或是永續發展領域的研究是這樣的,我們看什麼事情都與SDGs有關!這個領域中,很常運用:內容分析法、問卷、各種專家法、文本分析等去了解大家對於永續發展或SDGs的一些意向以及某些議題和SDGs的關係!

若是想往學術領域發展,葉老師語重心長的呼籲大家,務必一定要先從「永續發展」開始了解,再了解「永續發展目標」;若是作為教育者,想在教育現場融入永續發展或與永續發展目標連結,則要先了解永續發展,接著了解永續發展教育,最後才去看永續發展目標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這樣才會是一個完整的思維模式。避免自己陷入「知道永續發展目標,但不認識永續發展」的狀況!

以人為本、真實世界、看見全貌,是研究者絕不可偏離的三大核心

從一個身為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專家與研究者的背景來說,看任何事情都覺得跟永續發展有關,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當永續發展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成為熱門議題,有越來越多各領域的研究者陸續加入討論,葉欣誠老師認為,了解永續發展的核心與脈絡是基本功,除了基本功之外,他認為有三件事也是相關研究者、研究生一定要留意的:以人為本真實世界看見全貌

為什麼是這三件事情,他提到他不斷在強調「人類遠小於地球」這個概念,永續發展強調的是世代正義,是人類的永續發展,因此必須要是以人為本的!同時,永續發展面對的是真實世界的問題,不是理論的問題,也不是某一個族群或某一個領域的個別問題,在真實世界裡,我們要處理的議題是全面性的,生產、生態、生計永遠是一起討論的。因此,第三項就是看見全貌,討論任何一個事情或議題,都應該要從那17個目標構成的透鏡中同時看出去,與每一個目標都有關聯,差別僅在於關聯度高或低。

雖是理工背景的土木出身,但具有質化研究的思維,善於整合量化與質化的思維。在每一次領域轉換間,葉欣誠老師都能讓新舊背景、專業,互相融合、運用,創造出不同的視角與火花,1+1大於2。葉欣誠老師不斷鼓勵與提醒研究生、研究者們,要回到「人」的角度,融入跟自己最相關最在意的事情與視角,時時回應真實世界的需求,目標不該只是個遙遠的理想目標,而是要去將它與自身結合!別讓永續發展排除在生活之外,更別讓你的研究排除在生活之外!

文/airiti 華藝數位 - 劉靜頻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 與 airiti 華藝數位共同企劃製作

歡迎閱讀相關文章:SDGs 系列_永續發展不是高大上的環保口號,而是與你我的未來!SDGs 職人專訪系列_葉欣誠:永續發展是人類的永續,不是地球的!

引用來源與註解:

1 Impactio 原創節目 - 學術生態圈:SDGs 主題專訪 - 葉欣誠教授:永續發展是人類的永續,不是地球的!

https://apple.co/3lsaN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