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開始】
在上一篇「【職人登場15】林子倫談SDG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能源轉型三條件,技術、成本、接受度!」中,COP27臺灣官方團的團長,臺灣大學政治系林子倫教授和我們分享了:能源轉型和我們的氣候、環境的關聯,中間不僅涉及政府的能源政策,綠電制度的設立,甚至還包含國際政治局勢對能源安全影響的種種議題。在這個大尺度的轉變中,對於我們臺灣本地民間產業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呢?對於民生,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公民,又有什麼影響呢?
2023年1月臺灣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亦即企業未來需要負擔碳費。除了從政府端推動的淨零策略。國際間亦有由氣候組織 (The Climate Group) 與碳揭露計畫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 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 (100% renewable energy) 在企業端,國際上也有RE100組織的推廣,加入的企業需要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要達到100%綠電,並透過供應鏈的影響,讓綠電的需要擴散到供應鏈之外。因此老師也分享業界的玩笑:「未來如果企業不淨零,訂單會被清零。」
其實,早在巴黎氣候協定將升溫目標控制在1.5度C後,國際減碳壓力就越來越大。林子倫認為,這也意味著綠能不僅是環保和社會責任,更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對於臺灣的企業,林子倫老師則建議大型企業透過再生能源的投資,智慧能源的管理、儲能,以及在綠電的市場上擁有較大的議價權等手段進行轉型。
相對於大企業,中小企業在綠能呼聲下,能做的相對有限,因應措施除了投資綠電市場外、創能、節電、智能化用電是個重要的議題。但他也不諱言,要達綠電全面普及目前仍有困難,擴大綠電市場、電價合理化、再生能源增加,都還是需要努力的方向,讓中小企業在淨零趨勢中,更有能力來因應。
Photo by Jeroen van de Water on Unsplash
而在臺大任教的林子倫教授,也分享臺大宣布在2048年要打造淨零校園,響應全球與臺灣的淨零趨勢。他曾在環境政治與政策的專題課堂上,帶領學生針對臺大綠能潛力進行探討。特別是針對光電的調查,分成技術、財務成本、行政的面向討論,也邀請外部的專家和學校總務處一同進行綜合的評估報告。林老師說道:雖然是針對校園來做分析,但過程中其實發現了臺灣再生能源面臨的挑戰,例如:房屋老舊,無法等待綠能回本,或是建築設計不適合放置綠能裝置等等。
作為能源轉型的學者,當我們看到老師的背景時感到十分驚訝,好奇的詢問:早期是化學系出身,是什麼契機開始投身政治領域並關注能源與氣候領域?
林子倫老師正色提到:唸書時臺灣正處於社會轉型的大潮流中,當時對我最大的刺激是反核運動,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人會反核,有支持的專家,也有反對的專家,身為學生開始思考到底要聽誰的。漸漸發現科學發展其實不只是技術的問題,背後還有政策、政治、經濟的問題,因此慢慢從政治經濟的角度,思索問題的根源與解方,這也是我轉向環境政治及政策領域的原因。他也認為,近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技術很關鍵,但技術的選擇和推動,背後政治經濟的力量更為關鍵。
Photo by Riccardo Annandale on Unsplash
3大核心議題:節能、公民電廠、再生能源
面對越來越熱門的能源領域,有越來越多青年學子持續投入,林子倫老師認為「節能」是不能忽略的議題之一。「生產一度電,經過輸送、損耗,不會是一度,但省一度就是一度。人類不可能無限制的耗費這些資源。」他這樣告訴我們。
而他也建議大家可以多留意「公民電廠」的發展,林子倫老師認為未來我們每個人在能源電力市場裡,不僅僅只是扮演生產者(producer)或是消費者(consumer),而是生產性消費者(Prosumer)的雙重角色,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比方說未來的電動車,每個人可能會扮演充電的人或是耗電的人。簡單來說就是「藏電於民」,每個人都會是發電的一環,會有許多新創的產業和電力商業模式出現,並出現所謂的「公民電廠」、「虛擬電廠」,搭配未來在新興發電和儲能科技的出現,再加上價格的降低,未來有非常多新商業模式的想像空間。
再來,「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也將是能源轉型中的重中之重。Renewable這個字本身就有很多的意涵,中國翻成「可」再生能源,也就是可以再恢復的。林子倫憂心表示,過去很多的決策、政策都相當短視,很少考慮跨世代的公平性,但當前的氣候危機是一個世代責任的議題。舉例來說,去年國際能源總署有發布一個有趣的報告,1950年的世代出生的人,他們估計這些人終生的排碳額度大概是350噸,而2020年出生的人,只有34噸。換言之,這個世代的人把碳排放額度都用完了。而再生能源也被認為是唯一最有效的減碳工具,不僅僅只是解決當代能源危機,也是一個世代公平正義的問題。
We are part of the problem but we can be part of the solution。一般民眾如對前面提到的技術和辭彙覺得遙遠,但「生活轉型」是大家可以做的!例如在日常生活,可以注意「碳足跡」。林老師開玩笑說,以前吃東西都需要注意卡路里,以後還要再多注意碳足跡。
能源的議題不僅是技術、政治、社會制度的議題,更是世代正義、資源分配的問題,需要各國政府、企業、組織,還有使用能源的每一個公民的參與。我們也在這場專訪後,試著去買了太陽能板,從生活轉型做起呢!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 與 airiti 華藝數位共同企劃製作
1 分鐘快速了解 Impactio 團隊 & 近期計畫:https://bit.ly/3W63IcI
如果你也想一起打造多贏的學術交流生態圈,歡迎加入【學術交流生態圈 FB 社團】:https://bit.ly/3THRFR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