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科技展遠近馳名,是全球首個『橫跨醫療、電子資通訊、科技、生技製藥、醫材,串聯大健康產業完整生態鏈的專業規模會展』,即便不是醫療科技相關產業的專業人士,多半也都以所耳聞,幾乎可以說是台灣數一數二盛大的展覽,難怪 I 編一大早到會場,就發現觀眾已經從會場大排長龍到人行道上,等不及要衝進會場一探究竟了!今年的展出規模高達 2000+展位數、30,000+ 參觀人次,還有 300+ 海內外醫療機構,對於相關領域企業和研究機構來說,這是個在大眾與領域中絕佳的曝光與推廣品牌和商品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過往對醫療科技展的印象就是集結最頂尖的產業、醫院、學研機構,互相交流最新技術、設備資源和經驗,只有醫療科技專業人才在參加,十分高不可攀,而近年來除了頂尖技術、趨勢洞見交流,也多了許多高互動遊戲展區、環節,就算你是醫療科技小白,也能找到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案例、技術和應用,而今年的展覽更是比起往常多了些親切感,主打「全國最大健康派對」,讓一般民眾也能輕鬆了解、接觸,而對於醫護機構或是研究人員來說,也能用輕鬆活潑的方式,第一線接觸到民眾的體驗回饋。
奇美醫院結合奇美博物館,將生硬嚴肅的醫療場域增添藝術氣息之餘,也多了幾分俏皮與親切感,讓民眾也能 0 距離接觸、了解!
台灣目前已是高齡化社會,正在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據統計,每十名 65 歲以上銀髮族就有一名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陳世真提醒老年人及高度近視者,也建議定期至眼科接受眼底檢查,可見黃斑部病變並不是特殊疾病,而是老者的難以避免的病痛。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分為濕性、乾性,乾性症狀較輕微,若惡化為濕性表示黃斑部組織附近的新生血管增多,將嚴重影響視力。
目前濕式黃斑部病變的治療,以眼內打針注射抗體藥為主,多數患者對於睜眼打針都十分恐懼,真的是想像都不寒而慄,而且打針由於是侵入式治療,也容易造成出血、感染甚或是視網膜剝離等風險。
而目前工研院運用獨特超分子複合載體,大幅提升藥物的溶解度與組織滲透性,目前動物實驗已驗證具高度安全性和便利性的眼滴劑型藥水,不僅解決上述打針的問題,還讓患者有辦法在家自主給藥,讓濕式黃斑部治療過程能順利簡單許多!
此次展覽中,臺北醫學大學以「精準醫療.智慧創新」為主題,展出一校六院許多亮點項目,其中吸引眾多人潮的莫過於北醫大體系將於2022年落成啟用的雙和生醫園區,將成為全台唯一擁有醫學大學、醫學中心、生醫產業「三位一體」的生醫園區,還加碼結合「生醫加速器」資源,一園區包辦研究、臨床、創業等關鍵資源,可以期待未來有許多生醫、生技創新能量都將出自雙和園區。
此外,北醫的個人化免疫監測服務項目也十分吸睛,與大家都息息相關的免疫力,過去受限於技術與醫學專業,一直難以掌握自身免疫力高低,每次都要生病了,才從醫生口中得知,最近免疫力下降了,所以接觸到病源時,就不小心讓病毒趁虛而入了。而北醫所提出的免疫力監測服務,提供客製化免疫圖譜,包括老化免疫、過敏免疫、抗腫瘤反應、自體免疫等項目,不僅對健康的人管用,對於剛確診罹癌的患者來說,還能預測治療費用十分昂貴的 CIK 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的療效,讓醫師和患者能適當評估治療方式,更有效的作出合適的決策!免疫力與個人身體健康密不可分,我們一看到這項服務,都很期待未來免疫力監測項目,也能是健康檢查的其中一環,讓大家都對自己的免疫狀況更有意識,也能更好地去避免不適合的生活方式,無論科技進步的有多快,預防終究勝於治療!
在琳瑯滿目的新穎醫療科技之中,羅東博愛醫院沒有著墨太多於新潮的科技發明上,反而在大大的屏幕上寫著「在山之東相遇,重新連結你與你的生活。」,並播放著患者的日常復健、家人以及照護者的訪問影片,強調在地化、以患者為中心、結合長照實際情境與案例的羅東博愛醫院展區,特別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每年都有不少患者因為年老患病或是發生意外,導致日常生活與行動不便,而宜蘭的醫療資源雖然不如台北各項新穎技術齊聚、或是資源集中,但是羅東博愛醫院也為了好好照顧在地的、退休返鄉的宜蘭居民,集中火力於長期照護、高齡照護等資源,也因此成立了「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搭配如上銀下肢機器人、Keeogo 下肢外骨骼機器人、Amadeo 莫札特機器手臂等科技復健工具,輔助患者,搭配專業的復健人力資源和實質和心靈幫助與關懷,為病患打造以人為中心的智能復健整合方案,盡最大努力讓病患能回歸到正常生活。從展區人員介紹到紀錄影片,看著醫護人員一路陪著病患,了解病患以及家屬的需求,一起跨出艱難的每一步,羅東博愛醫院一改多數醫療體系強調的「卓越的醫療品質」,他們已經正在打造「卓越的病患價值」這條路上勇往直前,畢竟未來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這些進步與轉型與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非常期待這間「宜蘭人的醫院」能為台灣的醫療生態帶來驚天動地的正向改變。
根據 KPMG 的《2021年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展望》的調查團隊表示,因 COVID-19 之影響,各大藥廠研發疫苗及新藥對抗各種病毒,迫使生物製藥產業必須要有更多彈性,也因疫情隔離的狀況下,遠距醫療及監測的醫療資通訊搭配著醫療人員的專業,二者也要不斷創新及轉型來面對各種挑戰,2021年在疫情尚未緩和之下,前述三項產業也將因疫情的變化而有更多創新轉型的機會。
下面這張圖可以大概了解不同產業在面對創新和轉型上的改變空間,可以看出被迫急需轉型成長的產業有醫療器材產業和醫院及醫療服務體系。
經濟部長王美花也於致詞時提到,科技產業跟醫療生技產業是兩個很不同的行業,因為科技需要走得很快,而醫療生技要謹慎且數據要精準、穩定一致,速度不是第一優先,所以醫療和科技要集合在一起,是相當困難但有意義的事情!」不過在致詞中她也表示對台灣的這塊跨域合作很有信心,因為台灣全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大廠都有投入,亦呼應 KPMG 研究報告中提及目前台灣大型科技業者 (年收破億元或是公開發行的公司) 有 67.33% 已開始投資科技醫療,若能將充沛的科技能量延伸至醫療生技產業,未來可期 ! 不過部長也表示:「如果還做不起來,我們就有責任了。」而這幾年政府也重點投入醫療生技產業和智慧創新研發,也於面臨疫情挑戰時,迅速整合資源,成立跨部會應變小組,期許台灣可以善用資通訊產業跟生技產業的優勢,以此為基礎打造台灣精準醫療產業!
醫療科技展中的論壇盛況
此外,今年起,醫療科技展首創三大活動:宅健人大賽、健康大檢測、醫師力大挑戰,從關起門來的產學界的頂尖技術交流象牙塔,走向全民皆可參與的健康派對,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意識到醫療科技與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隨著全民科技防疫透過實名制、臺灣社交距離App 等落地應用已留下寶貴的經驗,未來再次遇到嚴重疫情實,也許我們可以及早導入監測與預警科技,將 AI 等先進科技應用在預防勝於治療,拉起智能防護線,超前部署,打造更好的醫療照護環境!
文/Irene Chang
引用來源與註解:
1 Udn:黃斑部病變也分乾性、濕性 濕的要比乾的還嚴重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0/4092515
2 Yahoo News:最年輕醫院CEO-3/醫院如商場 許豪端上「卓越的病人價值」甩開惡性競爭
3 KPMG :《2021年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展望》研究報告
4 天下未來城市專題 :「全美最佳醫院」如何用AI超前部署?|SAS專欄
「全美最佳醫院」如何用AI超前部署?|SAS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