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開始】
教育是長久以來的世界性問題,許多女性、農村出身、貧窮家庭、動盪國家的兒童與青少年,連受基礎教育的機會都被剝奪,更遑論學前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品質。根據 2015 年出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與「千禧年發展目標成果報告」,全球文盲雖然已經減少,但女性仍占文盲人口的 2/3,因為童婚與早孕仍然在許多地區影響女孩的受教權。此外,2009 年,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於報告中提及,全球失學兒童至少有 7,200 萬,其中有 8 成以上生活在農村。最後,普遍而言家庭經濟狀況仍然是影響孩子是否能夠入學的最大與根本因素,家境不好的孩子被迫要提早賺錢養家,男孩提早開始工作,女孩有的提早工作有的則是被當成婚姻交易,養活家裡,在 2008 到 2012 年間,根據 63 個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教育資料顯示,這些地區的貧窮家庭兒童失學率是富裕家庭的 4 倍。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SDG 4 確保人人享有優質教育之中列出諸多細項,其中包括提供免費中小學教育、讓孩童接受平等且優質的學前教育、確保人人獲得公平且可負擔的高等教育受教機會、增加具備就業技能的人數、消除教育中所有不平等問題、確保青年具備識字與算術能力、確保所有人獲得能促進永續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無論是哪一個細項,最終還是希望能讓人人皆能獲得優質教育。
我們都知道教育很重要,教育對於個人不只能教會我們思考,也能直接或間接為我們帶來能力、財富和社會地位;對於社會具有知識傳遞的功能、推動思想、科技等的進步,也能推動許多改變,所以常常有人說「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而教育之於 SDGs 永續發展目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實現 SDG 4 優質教育這項目標的過程中,就可以幫助世界直接或間接地實現其他 SDG 其他目標。
舉例來說:一丹獎基金會與維特根斯坦人口與全球人力資本中心曾聯合發佈的一項報告顯示:優質教育與長壽之間的緊密關係,甚至比高收入與長壽之間的關係更為顯著。普及教育及優質教學可以幫助整個國家擺脫貧困。最後,該報告得出結論:「教育是使世界更健康、公平、富裕的關鍵。」可見實現優質教育,還能推動 SDG 1 終結貧窮、SDG 3 健康與福祉、SDG 5 性別平權、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SDG 10 減少不平等等等的其他目標,可以說優質教育基本上貫穿了整個永續發展。
而台灣雖然義務教育制度普及,但是教育品質和完善度仍有持續進步的空間,義務教育之後的高等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場域更是仍在調整與嘗試中,接下來就讓我們聚焦台灣的教育議題與 SDG 4 確保人人享有優質教育之間的關聯性。
優質教育中分成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台灣的義務教育從六年,轉變為九年,再到十二年國教,一直是台灣的大熱門議題,也有相對明確得規範和制度。而高等教育指的是義務教育之後的教育,也是在國家所保障的學習年限之後,學習者可以「選擇」去接受的教育。通常會有很多不同的路徑可以選擇,像是一般大學、職業類型、科技領域等,甚至有些學生會再往研究領域繼續進修。
民國五十年代出生的國民,當年能考上一間大學,無論排名,家裡都會歡欣鼓舞到放鞭炮的程度,能考上大學的機率跟現在大相徑庭,宛如古代的科舉中榜,而現代我們常說「滿街都是大學生」、「零分也有大學讀」,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侯永琪教授在 Impactio 與華藝數位共同主持的《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畫》中分享,這是因為台灣在80、90年代的高教擴張政策所致。高等教育是推動國家最重要的政策、建設、進步、策略最重要的基礎,因此逐漸擴張對國家社會來說算是好現象,這代表學習者在義務教育之後,國民有機會持續學習。
不過,隨著高等教育過度擴張而社會又漸趨少子化的情況下,台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也一一浮現,教育不平等、少子化、國際生、與職場有斷層等。侯老師在專訪中提到很有趣的一點多元入學管道及國際化的政策下,其實每間學校、每班學生組成的差異會增加,評選標準不再單一,但更值得探討的是「通過多元入學管道的學生」進入校園之後漫長的學生生活,學校是否有備有不同的學習支援與資源,讓有不同背景的學生減少其學習焦慮、適應校園生活?
而每間學校比起砸錢買設備、蓋蚊子館、衝藏書,更應該找到其學校的定位,並不是每一間大學都有必要成為「綜合性大學」,而設備、資源也不是越多越好,學校現階段更應該思考的是「你期待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我所提供的資源是否能夠幫助學生達成他們的目標?這點可以從畢業生滿意度調查、設備與資源的使用人數與頻率等質化和量化數據中一窺一二。
最後,也想和大家分享侯老師於採訪間提及較少被關注的一點:「地緣政治 (geopolitical)」,也就是國與國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政治因素,近年受到疫情與地緣政治的影響,國際生人數持續下降,這其實是一個警訊,學生們少了很多機會可以跟世界對話,對本地生的發展也會是很大的阻礙,在國家或區域之間的屏障和衝突升高的情況下,限制了人才流動的機會。
教育體系之外,也有許多可以努力的空間,待解決的教育問題也不只高等教育,首先,我們可以從中挑選自己關注的議題如:家庭教育、偏鄉教育、弱勢家庭教育、性別教育、終身教育等,同時思考「未來,我們到底希望能栽培出什麼樣的人才?」,然後用自己可負擔的時間、金錢和心力,持續關注和做出行動,例如參加各種教育相關的組織如 TFT 為台灣而教,也可以自主成為義務導師、教育志工,或是單純分享學習資源也是一小步,創造共同進步的機會,提供更多方式讓不同需求的學習者都能持續進步。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 與 airiti 華藝數位共同企劃製作
文/Irene Chang
1 Impactio 原創節目 - 產學最前線: SDGs 主題專訪 - 侯永琪教授:優質教育 - 不只大學少子化要解決,如何將永續貫穿,打造 Life Long Learning 是下個目標!
2 華藝數位 medium blog:侯永琪教授:你期待下一代成為什麼樣的公民?
3 公益交流站:未來 15 年,我們給得起一個包容、公平的終生學習場域嗎?/SDGs-4(教育篇)
https://npost.tw/archives/37814
4 公益交流戰:「不管有沒有錢,生病了就要能看醫生」,健康是身而為人的基本權利/SDGs-3(健康篇)
https://npost.tw/archives/39532
2 親子天下:圖解SDGs|目標 04 優質教育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1173
4 S[]ocial Career 社職:分享知識以實現共融學習環境 6 個促進優質教育的方法
https://www.socialcareer.org/blogs/what-can-we-do-to-achieve-sdg-4
5 一丹獎:教育是帶來可持續發展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