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消除貧窮與飢餓的永續發展目標後,接續的 SDG 3 是「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這個發展目標看似和 SDG1 貧窮、SDG2 飢餓沒有直接關係,而且各年齡層的健康議題範圍十分廣泛,為什麼會放在 SDG 3 子項目中呢?其實 SDG 這麼多琳琅滿目的子項目,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還是希望能消滅貧窮,貧窮是導致飢餓的最重要因素,導致飢餓後更是會直接影響到身心健康,所以接續 SDG2 零飢餓,要來跟大家分享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健康議題。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曾經分享過他 2019 年的一篇期刊論文:Diverged Preference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 Comparison between Academia and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y,他將 2015–2018 在學術資料庫 Scopus 中與SDG 相關的學術文章拿出來分析,同時與 2018 年坎城影展的 SDGs 徵件進行比較。葉欣誠老師說:這是我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例子,一個學術資料庫、一個影視獎項,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竟然共同最關心的 SDGs 目標是 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可見健康問題,基本上還是全世界人類最關心、也最切身的問題之一。
你覺得自己身心健康嗎?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偶有頭暈、頭痛、視力不佳等等常見的症狀,而健康也是從我們出生以來都持續關注的議題,從政府的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到大型企業多數有提供定期健康檢查補助,足見即使身處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的時代,各年齡層的健康問題仍然有優化與進步的空間,而我們也越來越重視自身與家人的健康問題。其實 SDG 3 的細項囊括甚廣,與大部分人息息相關的議題幾乎都在列:
3.6 2020年前,全球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傷人數減半。
3.3 2030年前,終結愛滋病、肺結核、瘧疾以及受忽視的熱帶性疾病,並對抗肝炎、水傳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傳染疾病。
3.8 實現全民醫療保險,包括財務風險保障,提供所有人高品質的基本保健服務,以及安全、有效、優質、可負擔的基本藥品和疫苗。
頻發的交通事故、仍在肆虐中的傳染疾病 Covid-19、各式各樣傳染病的有效安全的疫苗開發等,都是台灣社會仍在努力解決的健康議題,除此之外,也有非常多干擾我們日常生活的小病小痛,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前兆,也可能只是讓我們身心不舒服但不嚴重,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仍希望自己都盡可能長久地擁有健康的身心狀態,所以接下來,我們想先與大家探討台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文明病」現象。
根據《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 2022 近三個月「文明病」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最常見的十大文明病分別為: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心有戚戚焉,覺得自己好幾項都中獎?這些看似還不嚴重的文明病,其實很可能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國人常見死因病症的高風險因子和前兆。根據 2014 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全球因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四大非傳染病死亡約占死亡人數的 82 %,在台灣前述四大疾病占死亡人數超過 6 成。而造成文明病的成因除了與遺傳基因相關之外,現代人工作、生活、經濟壓力都十分龐大,也有許多嶄新的刺激造成焦慮,加上外食習慣與因疫情在家工作風氣盛行,3C眼、失眠、憂鬱、肥胖等從學生到中年上班族幾乎都因不良的生活習慣,而有大大小小的文明病困擾。
根據《SDG 主題學者訪談計畫》中 SDG3 的受訪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特聘教授─劉影梅老師的分享:「人類有著百年的文明,但卻有千年的體質!」。劉老師舉了一個研究和我們說明這個情況:宜蘭好山好水,普遍被認為身體非常健康,但實際上糖尿病比例非常高!研究卻發現,許多宜蘭人身體有著節約基因,這個體質讓他們在缺少食物的困境中,可以保留能量得以生存!但這個身體機制,在面臨人們的生活工作習慣從打獵,變成坐辦公室8小時,從吃得飽的食物到豐衣足食和各種精緻食物,讓這一群有著節約體質的人,容易產生文明病。從劉老師分享的例子中能發現文明病的成因往往不是單一原因構成,可能與體質、環境、生活習慣、教育…等都相關。
對現代文明病有初步了解之後,大家一定想知道可以如何改變?除了從小開始做源頭的教育宣導之外,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還有機會改變嗎?其實解決方案的源頭不外乎先界定真正的問題。劉影梅老師分享她曾花了11年的時間,讓臺灣的學童不再是亞洲學童第一胖。研究發現學童肥胖的原因是喝了過多的含糖飲料,很特別的是老師認為處理方式絕對不是去衛教學生多喝水、不要喝飲料,畢竟老師、父母也都會喝咖啡喝飲料,這樣的情況下,宣導只會無效。所以團隊努力觀察找出癥結點:明明有飲水機,是什麼原因讓學生不喝水,改喝飲料?實際進入學校觀察後,也才發現了兩個問題:學生喝水的時機點通常是體育課後、飲水機冷水的存量不足供應。因為有這樣的發現,才能延伸出解決方案:提供水壺鼓勵學生在非尖峰時間先裝滿水。這其實是所謂的「環境介入 (環境治療)」,去建構一個友善的環境給他,改變就會自然發生!
在 2022 談到健康、醫療,不免俗的也要跟上時事聊聊疫情帶來的改變。疫情肆虐下許多穿戴式醫療裝置變成潮流、智慧醫療、遠距醫療也在疫情的催化下,加速上線,除此之外,疫情還帶來什麼大幅度改變呢?劉影梅老師在採訪中分享了非接觸式照護的演進,其實遠距醫療往往伴隨著「非接觸式照護」,卻鮮少有人討論,目前大部分的熱度討論仍聚焦於技術方面的提升,而非實際的落地改變。
疫情隔離的關係讓傳統照護模式受到衝擊,不只醫護人員不斷穿脫隔離衣進入病房很辛苦也很費時,被隔離的病患更是身心感受上都十分糟糕。劉影梅老師表示規劃非接觸式照護的時候,並不能只考量照護層面,老師曾帶領過的以正壓篩檢亭為例,設計篩檢亭時,採取向篩檢民眾前傾15度,因此即使隔著壓克力板、帶著手套,但姿勢是接近受檢者的,也能讓對方感受到距離的靠近。劉老師坦言,過去我們花許多時間做機械式的事情,應該要將時間花在跟人相處,亦即「人的介入」應該要更有效。而這些也能讓疫情之下焦慮、不舒服的群眾、病患,能夠感受到更近的距離與溫度進而減緩焦慮。
Photo by Önder Örtel on Unsplash
疫情雖然逐漸趨緩,但是未來仍可能有新疫情席捲全球,而長達多年的 covid-19 也早已改變醫療業許多生態和日常習慣,「非接觸式照護」可能會持續興起,除了技術上的配合之外,使用者體驗更為重要,更能讓醫師、護理人員和病患等多方使用者都能更省時、省力、長久的運用這些科技產物,讓生活變得更好。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 與 airiti 華藝數位共同企劃製作
文/Irene Chang
1 Impactio 原創節目 - 產學最前線: SDGs 主題專訪 - 劉影梅教授:良好健康與福祉 - 建構友善的環境,不只是醫療環境,改變才會發生!
2 華藝數位 medium blog:劉影梅教授:良好健康與福祉 - 建構友善的環境,改變才會發生!
3 udn:開工在即-我們從實現SDG 3開始,疫情下專注健康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6062510
4 公益交流戰:「不管有沒有錢,生病了就要能看醫生」,健康是身而為人的基本權利/SDGs-3(健康篇)
https://npost.tw/archives/39532
2 TVBS:你也中了嗎?10大「文明病」一覽 失眠、3C眼都上榜
https://news.tvbs.com.tw/life/1777222
4 華藝數位 medium blog:【職人登場01】葉欣誠:永續發展是人類的永續,不是地球的!